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青团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广泛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等一大批青春气息浓烈的创造性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革故鼎新,建设四个现代化,广大团员青年勇做改革闯将,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加快新长征步伐”的伟大号召,1979年2月,团中央明确提出了“以四化为中心把全团工作活跃起来”的指导思想。学四化、干四化成为新时期青年的主课。3月1日,共青团中央又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指明了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我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各行各业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一时间,青年突击队、青年掘进队、青年质量管理小组、青年安全监督岗、青年文明岗等“青”字号组织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大打增产节约之仗,仅据上海、湖北、山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和铁路系统1979年的统计,广大青年职工就为国家多创增产节约价值19亿元。农村青年个个“争当绿化祖国突击手”,积极参与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据1979年至1981年的统计,全国青少年仅营造“共青林”“青年林”“红领巾林”就达2400多万亩。1982年,全国有300万青年职工参加了青年小发明竞赛活动,创造发明成果近10万项,把“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把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广大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技能本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领导和凝聚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有一句“数字化”的口号广为传播,那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短短7个字可以说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1980年,江苏省无锡市第三十四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开展了一场思想美、仪表美、语言美的“三美”教育活动,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热潮。1981年2月,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9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提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这一倡议一经发布,立即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和响应。
1982年4月,团中央在《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对青年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来巩固和扩大“文明礼貌月”的活动成果,并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基层,注重实效。不久,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三热爱”教育的意见》指出:“‘三热爱’教育是推动‘五讲四美’活动深入发展的需要。”到1985年12月,全国有98项“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受到团中央表彰。“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20世纪80年代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号之一。
1981年2月,团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福建三明化工总厂陈金刚“学雷锋小组”就是在这个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也更加丰富,特别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范畴,是更高维度的实践要求。但是,作为具体的行为指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文明养成,仍然可以发挥具体而微的作用,是不会过时的。
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勉励少年儿童“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85年召开的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动员和带动全国各族青年在“七五”期间建功立业、做四有新人的决定》,提出中国青年的光荣使命是高举改革的旗帜,创四化大业,做四有新人。1988年的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努力培育“四有”新人。此后,一系列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1984年8月,团中央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少工委”)。全国少工委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创造杯”竞赛活动、“达标创优”活动等,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共青团为培育“四有”新人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培养了青年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促进他们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脚踏实地地在岗位上立功成才,帮助他们把远大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希望工程点亮希望
在党的领导下,从1989年开始,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希望工程。1999年以后,希望工程逐渐由救助失学儿童转向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逐渐转向软件建设。2007年5月,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对学生的“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自此一系列公益服务项目出台。
2019年,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强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党的十九大以来,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将“三区三州”等重点扶贫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开展帮扶工作,精准资助困难学生。
截止2020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捐赠收入175.8亿元,资助困难学生639.7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593所。一笔笔善款汇聚成一股股暖流,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送到了梦寐以求的学校,点亮了无数青少年的人生,改变了无数孩子贫穷的命运。他们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式扶贫脱困的奇迹。
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1993年12月,团中央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决定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并把这两个工程作为团的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首推实施项目。
1993年12月19日,团中央和全国铁道团委组织2万余名铁路系统青年志愿者,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帷幕。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很多青年自愿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1999年初,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青基会等单位发起了旨在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5元捐植1棵树”“200元捐植1亩林”“200元捐建1亩坡地改梯田”,这是“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金筹集方式。从2001年1月起,“保护母亲河行动”以“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为工作重点,由单一地发动青少年转为以青少年为主,牵动社会公众和团体广泛参与。2005 年“保护母亲河行动”荣获联合国首届“地球卫士奖”。
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截止目前,累计招募派遣41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2021年,共有来自2300多所高校的18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接力奉献祖国西部基层建设。
此外,团中央联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实施了暑期大中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每年暑期都动员百万余名大中学生深入农村贫困地区、受灾地区,开展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等志愿服务。
青年志愿者在行动,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拼接出建设祖国的美丽画卷。这些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树立社会新风、提高公民素质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青年文明号
1994年4月8日,在首都国际机场停机坪上,团中央与民航总局首次为民航系统的青年文明号先进示范单位授牌,从这一天开始,这项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拉开了序幕。
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职业青年的积极参与下,青年文明号活动得到充分发展,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活动覆盖的行业由最初的8个扩展到30多个,从“窗口”行业逐步拓展到服务行业、重点建设工程。截止1998年7月,全国有5000多万名青年投身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中,涌现出各级青年文明号9万多个。
20多年来,青年文明号始终以各行各业的职业青年集体为创建主体,始终秉持“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的理念,弘扬职业文明、培育先进集体和优秀人才,在引领时代风尚、推动行风建设、助力青年建功、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有效助推了中国青年职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潮中,立足本职、精耕专业、服务社会、创业创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素质提升、价值展示的多重收获,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下岗职工逐渐增加,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需求极为迫切。共青团根据中国改革开放这一阶段性特征,于1998年推出了“中国青年创业行动”计划,把“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作为这一活动的主体。
针对就业技能的缺乏,各级团组织利用团校、青少年宫、青年科技图书站等团属阵地,并依托职业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等建立了各类青年再就业培训基地3600多个,对近150万名下岗失业青年进行了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技能培训。培训后青年的上岗率达到了60%以上。
此外“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把帮助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7月,团十五大提出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抓好就业引导、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环节,鼓励、扶持青年创业,协助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根据这一指示精神,2003年11月,团中央、全国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共同倡导发起“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2004年4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启动“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
2007年12月,团中央又发起“百城万企进校园”活动。2010年5月,团中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推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联合开展“见习助就业·牵手毕业生”“MM 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等活动。各级团组织通过“见习基地进校园”“见习基地进技能培训机构”“见习基地进人才市场”等有效形式组织青年见习,还通过网络平台、热线服务等形式不断拓宽见习渠道,提升对接效率。
服务农村青年创业,2009年,团中央全面启动实施“共青团百万农村青年培训行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文件,为农村青年创业在小额贷款方面给予便利;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就业创业培训项目”,还授牌并公布首批1000个左右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及其对农村青年的岗位需求,为农村青年创业创造条件。
通过整合体制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共青团切切实实地多方位、全方面助力青年创业。在时代大潮的引领和共青团的全力推动扶植下,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越来越多,青年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