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悦读悦青春 | 英模辈出的共青团
2023-03-27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胜利的果实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辛勤汗水换来的。在党的百年青运史中,涌现出无数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英雄模范,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明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团员青年要发扬他们的精神,汲取奋发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青春热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无数革命先辈的抗争、奋战和热血、生命,为人民共和国大厦浇筑了深厚的根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共青团,奋身图存、赴汤蹈火的青年一代,在党领导下,与亿万革命民众一起,为推动“站起来”、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作出英勇牺牲,为人民江山打下了最最滚烫、最最鲜红、最最壮美的底色。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104.png

黄爱、庞人铨:最早牺牲的两名团员






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穿石坡湖畔,坐落着一座由花岗石砌筑而成的墓冢。这里绿树成荫、庄重肃穆,墓围坐西朝东,四角各立圆形石柱。墓上用青石砌成方形平顶塔碑,墓前有条石围成的半圆形石栏,墓后砌青石围。


这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黄爱、庞人铨之墓。他们都是湖南人,都在1922年1月17日被军阀赵恒惕枪杀在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5岁,是共青团历史上最早牺牲的两名团员。


黄爱是湖南常德人,少时读书求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到商号当了学徒。16岁时考入湖南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在湖南电灯公司当技工。庞人铨是湖南湘潭人,生于一户富裕家庭,但因父亲早逝,受族人支持才得以入学。他与黄爱是湖南甲种工业学校的同学,毕业后入湘潭织布厂做工。


黄爱好学上进,立志要以工业救国,于1919年春赴北京应考高等工业学校,却因误了考期插班进入天津直隶专门工业学校(今河北工业大学)学习。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参与天津学生联合会工作,与周恩来等一起投入反帝爱国斗争。五四运动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山东问题依然迟迟没有进展,受山东爱国团体约请,觉悟社和天津学生联合会多次派请愿团赴京向北洋政府请愿。黄爱积极参加请愿,在北京被警察捕押了一个多月。这是他第一次入狱。


在陈独秀的支持下,1920年9月,黄爱回到长沙组织湖南劳工会,恰遇同学庞人铨,两人志同道合,相谈甚欢。11月,湖南劳工会在长沙召开了盛大的成立大会,发布《湖南劳工会的宣言》。这是湖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劳工团体,黄爱被公推为大会主席。在湖南第一纱厂工人进行正义斗争时,为了营救被捕的工友,黄爱挺身而出到当局“自首”,又一次被反动军阀政府关押了1个多月。


湖南劳工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湖南党组织创始人毛泽东的关注。为了把黄、庞二人争取过来,毛泽东指定专人与他们联系,多次约二人到他的住处恳切交谈。在毛泽东的帮助下,黄、庞二人逐渐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1月,在湖南劳工会成立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同二人商议改组事宜,同时在《劳工周刊》上发文,对改组提出3点建议。黄、庞二人非常赞同,随即对劳工会进行改组,将合议制改为委员制,将8个部减少到3个部,先后成立了土木、机械、印刷等10多个工会,还邀请毛泽东助理会务。这样,劳工会面貌焕然一新。


1922年1月13日,湖南第一纱厂工人因为年终薪水问题与厂方发生冲突,发动大规模罢工,遭到反动军警残酷镇压,当场死伤多人。黄、庞二人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指挥,代表工人向政府提出11项合理要求。黄爱决定牺牲自己,去换得更多人的自由。


1月16日夜,黄爱、庞人铨在与厂方协商调停罢工问题时,被反动派逮捕。第二天清晨,黄爱和庞人铨在长沙浏阳门外惨遭杀害,黄爱被砍3刀后仍奋力高喊:“大流血!大成功!”


黄爱、庞人铨的遇难震惊全国。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称他们是“中国第一次为无产阶级奋斗而死的先烈”。周恩来曾作《生别死离》诗悼念。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作出决议,将其遇难日1月17日定为中国劳工运动纪念日。

(上下滑动查看)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107.png

1947年1月12日清晨,天色阴沉,北风呼啸。一队国民党军包围了山西省的一个村庄。敌军把群众集合在一块场地上,一个年轻的女孩被当众抓起来。敌人威逼利诱,让她说出村里谁是共产党员。女孩毫无惧色,从容走向敌人的铡刀,英勇就义。


这个女孩叫刘胡兰,牺牲时还不满15岁。这一年的春节期间,村里没有一户人家贴春联、放鞭炮,家家户户都在为烈士默哀。


两个多月后,正在转战陕北途中的毛泽东,第一次听到了任弼时向他汇报的刘胡兰事迹。


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


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


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193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长辈给她起名“富兰”,希望能让家庭变得富裕。然而,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又怎么能致富呢?刘胡兰4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到山西。县里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抗日武装一边抗战一边组织减租减息,农民们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改善。1939年7月,村里建立了党小组。从此,村民们踊跃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给八路军送军粮,掩护抗日干部,支前打仗。因此,云周西村被敌人称为“小延安”。


8岁那年,继母胡文秀来到刘胡兰家。第二年,刘胡兰上了抗日政府办的冬学。开学那天,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从此刘胡兰有了自己的新名字。


1942年,刘胡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小小年纪的她像一棵幼苗般映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成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救会秘书,带领妇女纺线织布,看护伤员,参战支前。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小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刘胡兰以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敌人为了报复,对云周西村发动突袭。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6个村民。


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1951年文水县人民法院的一份档案——《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全宝供词》,里面对刘胡兰牺牲的经过有详细的供述: 


敌军连长徐得胜问:“刘胡兰,你们村中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只有我一个。”


随后,敌人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6个村民。铡死一个就问她一句:“你怕不怕?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敌军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从容走向铡刀,英勇就义。


当代的青少年们,15岁时你或许正在图书馆的书海中遨游,或许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虽然可能不会像刘胡兰那样面临生死考验,但是刘胡兰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大地上,青春的热烈,汇入涤荡污泥浊水的革命激流;青春的汗水,汇入打造崭新江山的建设大潮。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共青团,奋发图兴、忘我劳动的青年一代,在党领导下,为推动新中国实现伟大社会变革、伟大历史飞跃,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作出了无愧奉献。



邱少云:最坚忍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111.png


电视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之“邱少云——最坚忍的潜伏”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这巴掌大小的军衣残片,曾经紧贴过烈士最后的心跳。烈火虽然吞噬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却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邱少云。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朝鲜战场上,这位四川籍战士用最坚忍的潜伏,完成了中国士兵最勇猛的突击。


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属重庆)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被雇主害死,11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3岁开始长工生活,没上过学。直到四川解放,他才过上新的生活。


不久,解放军第15军某部到邱少云的家乡招新兵,他积极报名并顺利参军入伍。在革命队伍里,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1950年秋,他随连队去四川内江地区剿匪,在高梁镇战斗中带病参战,奋勇当先,深入匪巢,毙伤匪徒10余名,协同战友活捉匪首。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志愿军和美军在上甘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邱少云所在营担负着攻击金化以西敌前哨阵地391高地的任务。


上战场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郑重宣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


敌阵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暴露在敌人炮火之下,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发起突然攻击,在总攻那天的黎明前,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这就意味着,这几百人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长时间确保一动不动,一旦被发现,将前功尽弃。所以说,潜伏,这是一步险棋。


邱少云所在的班是爆破班,作为开路先锋潜伏在开阔地的最前面,距敌人工事仅几十米。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蒿草,和草地连成一片,不容易被看出伪装的痕迹。透过草缝,可以看到阵地上持枪巡逻的敌人。


时间过得特别缓慢,战场上表面的平静中似乎预示着一丝不祥。中午时分,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离邱少云约两米远的草丛中,飞迸的燃烧液把邱少云身上的蒿草点着了,火苗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他身上的棉裤和棉衣蔓延。


此时,邱少云所在班的班长马遂群,就在邱少云右后方约20米的地方,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火中的邱少云咬紧牙关,两只手使劲儿地向地里挖,到后来被浓烟熏得睁不开眼,呛人的气味几乎使他昏厥。


这一刻,只要邱少云翻一个身,拍打几下就可以把火苗扑灭;或者起来后退几步,到附近的水沟里打个滚儿,也可以迅速自救。


但是,邱少云没有那么做。为防止携带的爆破筒和子弹遇热爆炸,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轻轻地将爆破筒推向一边,将子弹埋到土里。就这样,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


总攻的时间终于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冲向敌人的阵地,将红旗插上391高地。


邱少云牺牲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追授他为“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115.png

每年的3月5日,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日子,叫“学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学雷锋活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今长沙市望城区)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命运十分悲惨,7岁时成了孤儿,在乡亲们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了下来。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的命运才有了根本的改变。他当上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分到了土地,还进了小学读书,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被选为中队委员。


雷锋此后换了多个工作岗位:在生产队当了近3个月秋征助理员,又到安庆乡政府当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并光荣地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工作模范。


1958年夏,辽宁鞍山钢铁厂到湖南望城招工,雷锋响应号召,申请到鞍钢支援祖国建设,成为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的一名推土机手。一年多以后,他写了申请书积极要求参军入伍,于1960年1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当汽车兵。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在部队的两年多,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而且以火一样的热情,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为集体做了大量好人好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受到各级嘉奖,被评为“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模范共青团员”。


他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经历过旧中国苦难的雷锋,深深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党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在《我决心应召》中写道:“我参军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到部队后,他把对党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化作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的诺言。 


他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群众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辽宁抚顺的望花区召开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时,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从共203元的存款中,取出200元钱,来到区委办公室捐款。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而另100元他又捐给了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辽阳灾区。


他苦练本领,爱岗敬业。雷锋做过通信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兵,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作为汽车兵,他苦练驾驶技术,和战友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给汽车做保养,把手伸到汽油里去清洗机件,所在的班安全行车超过26000公里,被评为“出车安全先进班”。


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连队,雷锋用废弃木板做了一个“节约箱”,还把平时捡来的破铜烂铁、玻璃碴子、牙膏皮、螺丝钉等分门别类收集起来,有利用价值的就再利用,变废为宝。


雷锋的生平事迹感人至深,其精神世界十分高尚,为青少年树立了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榜样。毛泽东专门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2009年,雷锋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以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上下滑动查看)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改革大潮涌动、处处充满希望的神州大地上,青春的理想与激情、奋斗与创造,犹如万马奔腾,在迈向小康的征程上,挥洒一路酣畅,打开遍地春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共青团,奋勇图新、敢闯敢创的青年一代,为推动“富起来”,为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海迪:“当代保尔”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119.png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这段话出自1983年《中国青年报》刊载的张海迪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编辑部和张海迪本人收到2000多封读者来信。从此,张海迪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她跟其他的孩子一样快乐而活泼。5岁那年,有一天她突然跌倒了,从此,双腿失去了知觉。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张海迪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病——脊髓血管瘤。之后的五年,张海迪做了好几次大手术,最后高位截瘫,2/3肢体失去知觉。


15岁时,张海迪随父母来到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农村。在这里,她看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自习医术为群众解除病痛的念头。于是,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医学书籍、体温计、听诊器、人体模型等,努力研读了《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等书,并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针。短短三年,她居然成了当地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上万人次,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县城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行,队伍排得长长的。


长大成人后,张海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找工作。她四处报名,四处写信,要求工作。但是,一次次都被回绝了。在劳动局,张海迪几乎是乞求着:“我不要工资,我只要有个工作,不管干什么都行……”


可是,她连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都得不到。这撕心裂肺的痛苦,超过任何一次大手术。


她甚至想到了死。


她想起了保尔在海滨公园准备自杀的情景……假如那扳机一扣,就不再会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保尔战胜了自己,放弃了轻生。


她终于走出低谷,重新迎来生命的春天。正如她所说:战胜消极悲观,你就是生活的强者。


后来,张海迪被分配到城关医院工作。有个老同志拿着一瓶进口药,请她翻译一下英文说明书。她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怎么会懂得英语呢?于是,她开始自学英语。但是,张海迪从来没接触过外语,又没有老师教,实在太困难了。一个单词,背了3天还是默写错了。study,study……她一连写了几百遍,终于写对了。她自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文小说,撰写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 


张海迪的事迹在媒体上发布后,传遍祖国大地,感动了无数人。1983年3月7日,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秦文贵:扎根基层,拼搏奉献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346.png





1978年8月的一天中午,在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小山村的田里,一个青年正在埋头干活。这时,匆匆走过来一个人,冲着青年大喊:“别干了!你小子考上大学了!”一身泥土、头戴草帽的青年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断地自言自语:“我考上大学了?……”


这个青年叫秦文贵,他的班主任跑来把这个喜讯告诉他。这是中断了11年之后的第一次高考,570万考生中只有27万人录取,秦文贵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也是村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大学生。


几十年后,秦文贵的身上拥有了一堆头衔: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共青团中央树立的“当代青年榜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


1982年,21岁的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全国海拔最高、生活最苦的青海油田一个叫“花土沟”的地方。临行前,秦父戴着老花镜特意在地图上寻找“花土沟”,虽然最终没找到,还是嘱咐他:“你是公家人了,不管在哪里,去了,就要对得起咱们的国家。”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矿产资源的“聚宝盆”,但是环境极其恶劣,人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有人调侃:“你想到月球上去观光吗?你想了解月球的荒凉吗?请到柴达木来。”经过三天火车、两天汽车的长途颠簸后,秦文贵终于到达目的地。


秦文贵所面临的困难和艰苦,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当时那里能称得上房子的只有几间泥坯房,多数职工住帐篷。有些人干脆在荒滩上斜着挖一个坑,支上废钻杆,铺上油毛毡,再撒上些沙子,就入住了。这种住所俗称“地窝子”。据说刚来时,秦文贵常被从地窝子钻出来的人埋怨,因为他踩到人家的“房顶”了。


他虽然是大学毕业生,却要从干“杂活”开始:扫钻台、擦机器、收工具、打吊钳……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却睡不着觉,还总流鼻血。别人告诉他,这叫高原反应。


有一天夜里,油井发生井喷,情况非常危急。秦文贵跟着工友们直接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加入抢修管线的队伍中。天亮时,井喷终于被制服了。


工作第5年,秦文贵入了党。通过刻苦钻研,他练就了一套过人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声音异常,就可判断出井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除此之外,如果说他还有与多数工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自费订阅《中国日报(英文版)》,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课余时间从不放松对英语的学习。


第8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


1992年2月,秦文贵被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他上午学习,下午到石油公司跟班作业。他提交的毕业论文受到导师所在公司董事长的高度赞赏,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出乎多数人的意料,秦文贵却没有接受,毅然回到了柴达木盆地。


1998年3月,秦文贵担任钻井处处长,成了油田钻井试验工作主管部门的领导。他常常与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例如,他主持的“尕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项目,使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


2002年后,秦文贵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华油集团任职,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上下滑动查看)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矢志不渝的求索、斗争、牺牲、拼搏,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之河正在冲开绝壁夺隘而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已经清晰可见、势不可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新时代的中国共青团,奋翼图强、砥砺追梦的青年一代,正在党的领导下,为推进“强起来”,为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努力作出青春贡献。



文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微信图片_20230327112349.jpg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宣读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名单时,台下的一位老人在听到“黄文秀”的那一刻,眼含热泪,忍不住拿手按了按发酸的鼻根。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的父亲。一年多前,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给黄文秀的颁奖辞这样写道:“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黄文秀1989年4月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她家境比较困难,父母亲身体也不好,从小就努力上进,培养起自立自强的性格。


19岁时,黄文秀到山西上大学。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3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黄文秀又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2016年,黄文秀研究生毕业,面临去何处工作的选择。导师告诉她:“以你的能力,留在北京没问题。”可最终出乎导师意料,她选择回到家乡。理由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非常朴实的一句话:“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于是,她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市里需要选派工作人员到村里当第一书记,黄文秀当场报了名。就这样,2018年3月,黄文秀来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


百坭村位于大山深处,山路陡峭,石山林立,是深度贫困村。


黄文秀初来乍到,又缺乏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实际经验,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当她拿着笔记本去村民家了解情况时,人家直接反问:“你老是问这问那,有什么用?”“你一个女娃,跟你说了能解决问题吗?”有的甚至连门都不开。


黄文秀向村里的老支书请教后,悟出了道理。她改变了工作方法,到贫困户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扫院子干农活;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帮他们摘橘子或种油茶,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她甚至学着说方言交流。


工作局面很快打开了,村民开始接纳她,愿意与她交朋友。她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绘制了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图”,把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中。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将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用车。在驻村满一年之际,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她简单地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她带领村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脱贫产业,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发农产品销售信息。2018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她上任时的22.88%下降到2.71%。


2019年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黄文秀顾不得陪身患重病的父亲过父亲节,连夜返回百坭村。黄文秀在驾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一路上,她还不断与村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组织防灾救灾事宜。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


其实,她也爱美、爱笑、喜欢穿裙子,会弹古筝,写得一手好字,有一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学画画。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却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的伟大扶贫事业。


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   鲁ICP备16016742号-1   鲁公网安备37010102001404号
0531-86026117